運城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的決定
運城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的決定
山西省運城市人大常委會
運城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的決定
運城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的決定
(2019年6月25日運城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搞好黃河運城段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現就加強黃河運城段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如下決定:
一、增強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責任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實踐到認識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運城市地處黃河中游,是黃河干流在山西省流經最長的市,是山西省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區,擁有全省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地位舉足輕重。加強黃河運城段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既是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又關系黃河下游的水資源質量。目前黃河運城段生態環境狀況存在著資源承載壓力過大、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入河排污總量偏大等問題,搞好生態保護刻不容緩,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把經濟建設同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按照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綠色發展的要求,全力做好黃河運城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二、明確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范圍。黃河運城段上自河津市下化鄉寺塔村,下至垣曲縣蒲掌鄉馬蹄窩村,全長345公里。黃河在運城市境內自北向南流經運城市的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芮城、平陸、夏縣、垣曲8個縣(市),是山西省與陜西省、河南省的界河,以黃河河道主流為界,對黃河運城段進行生態保護,范圍包括8個縣(市)的黃河水域和灘涂,總面積為746平方公里。保護區邊界自上而下分為四部分:一是河津市下化鄉寺塔村至禹門口黃河大橋段,西以省界為界,東以沿黃公路為界;二是禹門口黃河大橋至風陵渡鐵路橋段,西以黃河治導中線為界,東以黃河外灘土崖基線為界;三是風陵渡鐵路橋至三門峽大壩段,南以省界為界,北以三門峽庫區335米水位線為界;四是三門峽大壩至垣曲黃河出境段,南以省界為界,北以小浪底275米最高蓄水線為界。
三、明確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內容。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保護三條紅線,強化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依法治理水污染保護水環境,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扎實推進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所有排污口。嚴禁在黃河干流沿線新建焦化、造紙、制藥等重污染項目。加強汾河、涑水河入黃水質監測和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生態功能。有效控制黃河灘涂種植、養殖開發利用強度,提升黃河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嚴格控制和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深入推進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燒,科學處置農用薄膜,推進種植業節肥減藥工程和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工程;積極做好防洪應急預案工作,保證黃河防汛搶險備料充足,河道行洪安全。嚴厲打擊破壞、侵占、毀損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設施等行為。深入推進黃河河道和防洪工程確權劃界工作開展,確保河道管理邊界明確,管理依據充分;嚴厲打擊黃河岸線非法侵占、少批多占和非法采砂、擅自圍墾和亂搭亂建等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向保護區內傾倒生活垃圾、工業廢渣、廢液和醫療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質的違法行為。保護區內除按規劃審批的水利、防洪、橋梁道路、環保和生態項目等基礎項目外,禁止開展其它不符合自然保護區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活動。
四、明確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職責。市人民政府、沿黃河各縣(市)人民政府要強化對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處理生態保護重大問題。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決定要求,完善黃河運城段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制定環境保護與黃河灘涂及岸線資源綜合利用的專項規劃并嚴格規劃實施,強化規劃硬性約束;沿黃河各縣(市)人民政府要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綠色發展為底線,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制訂相應規劃和實施方案;要全面落實河長制,推動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市縣鄉三級黃河河長制責任體系并強化考核問責,將黃河生態保護工作作為對市直相關部門和沿黃河各縣(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依據;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黃河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保障長效機制,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部門聯合執法檢查機制,落實執法監管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對破壞黃河生態環境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理;要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典型,曝光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生態文明、保護黃河的濃厚社會氛圍,為全面加強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努力奮斗。